法显与青岛不解之缘
时间:2020-03-15 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法显与青岛的不解之缘:回归故国第一站
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不仅是几千年来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也是在吸收了世界各国文化资源之后逐渐丰富与发展起来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我们无法避开一个著名僧人,他就是法显。法显,东晋僧人,以六十余岁高龄跋山涉水,远赴天竺,成为中国走出国门、携经而返的第一人,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铸就中华文明史上的丰碑。作为文化使者,法显所到之处,呈现给世界的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展现的是矢志不移、自强不息的大无畏精神,时至今日,仍极具振奋人心的现实意义。
一、法显结缘青岛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法显《佛国记》
在历时15年,行程约5万里,九死一生的艰难经历后,法显从海路归来。本想在广州登陆,因为遭遇台风而结缘青岛,在崂山登陆。当时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说后,亲迎法显一行,并安置于其衙署休整。举世瞩目的伟大历程在青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一事件鼓舞并震撼了整个佛教界,也载入了世界文化史册,为后来的包括玄奘在内的西行取经求法者做出了榜样。四个月后,世界佛学不朽名著《佛国记》的初稿在青岛诞生。法显在青岛的一冬一夏,不仅完成了世界第一部游记,也把他在异域学到的新思想、新文化广泛传播。“芸芸众生,皆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性即人性”等大乘佛性论由青岛传向全国,这是中国化大乘佛学文化的起源。这一先进的思想文化,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起到了良好作用。法显的到来,让青岛成为了法显文化圣地,也成为了中国大乘佛学文化圣地。
二、用法显精神丰富青岛文化内涵
以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法显精神诠释青岛开放性文化。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显在花甲之年,远赴异域15载,冒世人难以想象之险,历世人难以承受之艰,为的就是求取真经,获取佛学真谛,以填补时代空白,他的爱国爱教、开拓进取、不畏艰险、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精神丰富了青岛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人,国外留学第一人,梵文翻译第一人,携经而返者第一人。当今时代,信息全球共享,资源无处不在,作为开放型旅游城市的青岛,应该有法显那样的胆识和胸怀,那种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精神,才能在各种文明的交汇碰撞中凝练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风采。
以不断求索的法显精神诠释青岛创新性文化。好学求进是法显精神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法显71岁开始学习梵文,77岁著成世界名著《佛国记》,78岁到86岁,亲自参与翻译了6部、63卷佛经论典,达百余万言。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青岛需要的正是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近代以来,青岛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创造了众多的城市品牌,为青岛赢得了“品牌之都”的美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需要培育更多更优质的创新成果,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孕育更好更融洽的创新氛围。法显精神正是凝心聚力的最佳诠释。
以虚怀若谷的法显精神诠释青岛包容性文化。有学者指出,屈原文化讲“爱国”,关公文化说“忠义”,而法显文化的内核则是“沟通与包容”。历史的渊源把法显精神与青岛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年青岛的历史处处体现着包容,从蓝色的海洋到红瓦绿树、西式建筑,从儒释道的融合到军民共建,无不印证和传扬着这一特色。用法显的沟通包容精神诠释青岛和用青岛的包容文化弘扬法显文化,相得益彰,最为精到。
以教化育人的法显精神诠释青岛艺术之都的文化魅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法显在青岛期间主要进行《佛国记》(也称《法显游记》)的初稿写作,详细记录了途中经历、山川方位、道路里程、各国风俗等,其著述被译成多国文字多种版本,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真正体现了艺术和文化的魅力。青岛是天然的艺术之都,展馆剧院、戏剧院校、影视基地等艺术载体在青岛随处可见,但却未形成独具一格的青岛特色。因而应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法显精神,展现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民族气节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尚品德,以法显精神为突破口,着力打造青岛东方文化之都的蓝色内涵,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形成城市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