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自从费正清提出“朝贡体制”的框架来分析1840年前中国历代皇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以来,学者还用了朝贡体系、封贡体系、藩属体系等术语加以描述,这些术语的核心内容,都是说古代中国并不能平等的对待周边政权,而是以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心理优越感,自命为天下共主。不仅如此,在一些著作的描述中,普通的中国人,对外也有一种自大感。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可以从脍炙人口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得出相反的印象,那就是古代中国在事实上和法律上都承认其他政权的独立性,尊重其他政权的管辖权(由于当时东亚还没有“主权”这个术语,姑且不用这个词)。
王国与妖洞: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
《西游记》取材于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经过今天的新疆、中亚,到达印度的历史事实,经过唐代到明代,民间传说、话本、戏曲不断发展积累,最终由吴承恩在16世纪整理成完整的小说版本。这一小说在明代就已风行市井,可见比较符合当时人们对国际关系的一般理解。
在《西游记》第13回,唐僧即“出离边界”,配诗云“边界远游多少国,云山前度万千重”。在《西游记》中,究竟出现过多少个国家的名字,我没有完整的统计过,但仅仅在目录中的各节名称中,就有“车迟国”(第45回)、女国(第54回)、朱紫国(第68回)和天竺国(第93回)等。 值得注意的是,玄装法师经过的一些政权,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是共和政体,但在《西游记》中,则全都都是君主国,虽然有的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国丈或国师的手中。这也符合中国历史的传统,自从传说中的“禹传启,家天下”以来,中国古代所有的历史记录和民间故事中出现的所有政权,都是君主国。
此外,唐僧师徒四人经过的地方,很多地方并非国家政权的辖区,而是未建立国家组织的妖怪占据的。这些妖怪盘踞在“洞”或“山”、或“岭”中,以山大王的形式管理一些小妖,如“黑风山”、“黄风岭”、“荆棘岭”、“平顶山”、“莲花洞”、“金山兜洞”、“盘丝洞”、“豹头山”等。这就类似于国际关系学中所说的“非国家行为体”,它们不遵守当时一般的国际准则(不杀无辜、不抢劫等),与今天的恐怖主义集团、海盗类似。这也符合古代国际关系的一半特点,即地球上成形的国家政权控制的地区有限,不少地方天高皇帝远,匪徒出没,对远距离贸易的商旅和朝圣的香客构成很大威胁。
唐僧对外国君主的跪拜之礼
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无论大小,在外交礼仪方面是大致平等的。古代外交中,如果访问是实力相当,或距离遥远之国,一般是采取入乡随俗的方式,对到访国的君主行该国的君臣之礼,这也可算是一种对等的方式。《西游记》继承了这一传统。第三十九回,唐僧一行路经乌鸡国,赴该国王宫“倒换通关文牒”进宫之前,唐僧叮嘱徒弟们,须行君臣之礼,即“三拜五叩头的大礼”。第五十四回,女王道:“我与你添注法名,好么?”三藏道:“但凭陛下尊意。”
但《西游记》中不是没有反例,第三十八回,悟空当着那乌鸡国王,“挺身不动”。国王作怒道:“你东土便怎么!我不在你朝进贡,不与你国相通,你怎么见吾抗礼,不行参拜?”悟空的回答掷地有声: “我东土古立天朝,久称上国。汝等乃下土边邦。自古道:‘上邦皇帝,为父为君;下邦皇帝,为臣为子。’你道未曾接我,且敢争我不拜?”
在这里,悟空的举动,其一是体现了大闹天宫以来天不怕地不怕的傲气,其二也有寻衅的意味。悟空的火眼金睛能识别人妖,他已经发现了朝堂上的乌鸡国王,其实是妖孽附体。
“通关文牒”:古代的国书加护照
《西游记》中,每经过一个国家,都要倒换“通关文牒”。第57回,通关文牒显露了真身。由六耳猕猴假扮的孙行者“高坐石台之上,双手扯着一张纸,朗朗的念道:
‘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
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孙悟空行者,二徒弟猪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净和尚。’念了从头又念。沙僧听得是通关文牒”这一文牒,是第12回中,“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写成的,相当于唐皇的国书,加师徒一行四人共有的护照,其中有三个有意思的信息:
唐朝皇帝并不自称天下共主,“天可汗”之类,甚至没有叫自己“天朝”或“中央之邦”,而是只自称为“东土大唐王皇帝李”,也就是世界万邦中一个国家的国君。
二、唐朝皇帝用平等的,而不是命令的口气,要求“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这与今天中国护照上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3个徒弟都是“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的,并非唐朝人,但也能作为唐朝皇帝的正式代表,往天竺国求经,中途访问各国。第五十四回,唐僧向女儿国王特别解释,“三个顽徒,不是我唐朝人物……大的个徒弟,祖贯东胜神洲傲来国人氏,第二个乃西牛贺洲乌斯庄人氏,第三个乃流沙河人氏”。悟空和八戒,不仅与唐朝不在一国,甚至不在一个大洲。三个徒弟的名字,虽然是女儿国王为了留住唐僧,让三个徒弟去取经添上的,但却得到了唐僧和后来经过各国的认可。这说明了吴承恩笔下唐代中国人国际思想的开放性。
而通关文碟上的印章,则是《西游记》中的各国“签证”了。第五十四回“那女王细看一番,上有大唐皇帝宝印九颗,下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对于唐僧新到的每一个国家来说,大唐皇帝宝印,说明唐僧师徒是唐朝的合法代表,而途径的其他国家印章,则代表唐僧等人并未偷越国境,在各国都是合法通过的。对于新国家来说,前几国的印章,起了一种介绍信的作用。第100回,在唐僧取经归来时,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后面的三个印,是唐朝内部行政区划的印章。
多中心的朝贡
但是,如果简单的把《西游记》中的国际关系看做是类似今天的形式上平等的主权国家组成的体系,也并不恰当。在第62回关于唐僧在祭赛国扫塔辨奇冤的故事中,孙悟空把祭赛国都城称为“帝王之居”:
“行者抬头观看,乃是一座城池。真个是──龙蟠形势,虎踞金城。四垂华盖近,百转紫墟平。玉石桥栏排巧兽,黄金台座列贤明。真个是神洲都会,天府瑶京。万里邦畿固,千年帝业隆。蛮夷拱服君恩远,海岳朝元圣会盈”……孙悟空还赞曰:“你不知帝王之居,与府县自是不同。你看他四面有十数座门,周围有百十余里,楼台高耸,云雾缤纷。非帝京邦国,何以有此壮丽?’”
在唐僧问这里是何地时,众僧跪告:“爷爷,此城名唤祭赛国,乃西邦大去处。当年有四夷朝贡:南月陀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西本钵国,年年进贡美玉明珠,娇妃骏马。我这里不干戈,不去征讨,他那里自然拜为上邦。”三藏道:“既拜为上邦,想是你这国王有道,文武贤良。’”
可见,孙悟空认为在中华之外,也是有“帝王之居”的,唐僧也认为,“国王有道,文武贤良”,就可以被“拜为上邦”。
总之,《西游记》中反映的明代中国人的国际关系思想,可以大体概括为:世界是由各国和比较野蛮的非国家行为体组成的;承认中国之外有强大、文明的国家,外国也有称为“陛下”的帝王;朝贡体系不仅以中国为中心,其他大国也有自己的朝贡国;过境时尊重各国对疆域的管辖权,呈上通关文碟,履行必要的手续。这些思想,与模式化的不平等的“朝贡体系”相比,更接近当代的国际关系。
这些思想也触发着我们的思考,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源于生活,探究这些看似现代思想的产生,与明代及以前中国的实际对外交往之间的关系,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是否真的是以不平等的、以中国为唯一中心的朝贡为主呢?
(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经略》编委)
鲁ICP备17002882号
联系电话:0532-55568000